《众所之地》

地點/台北國際藝術村,百里廳
藝術家/薛祖杰
攝影 / 牟仁杰

歡迎蒞臨,众所之地。

回溯到20世紀後半,歐美受到「教育轉型(Educational turn)」理論影響,開啟博物館與美術館空間使用權與話語權的反思,強調了作為眾人所聚集之場域的公眾性,而「去殖民化(de-colonization)」的討論,鋪展出非西方與西方、權力與權利的平等對話。

近年來,台灣文化平權的概念漸漸從社會街頭走進藝術領域中,語音導覽、非視覺體驗、無障礙服務等的設置,呼應著當代社會適應新興價值觀的渴求與行動,而藝術某種程度上,亦提供多重視角來解讀不斷更迭的社會文化與結構。

口述影像將視覺換成非單一感官的語彙,無障礙斜坡拓展了行走的可能,試圖讓不同身心狀態的群體共享生活體驗。柯瑜綉透過工作坊,邀請視障與非視障者聆聽口述影像,以繪畫重現聽覺感受,思考在通用設計中存在的盲點;薛祖杰則以田野調查的影像與文獻資料,去理解無障礙設施的有形存在與使用者的無形狀態,反映出輔具的可能性與侷限性。

流動的感官,流動的意識與狀態,身分或居所作為存在的一種形式,挑起集體意識在既有認知上的論辯。林耕舞從自身經驗出發,舉辦戲劇工作坊嘗試理解跨文化的衝突,利用攝影手法剖析移工者們的自我認同,以及對於身分定義的理解;廖芸婕從大台北地圖出發,依循不同紋理交織出的樣貌,透過雙向的文字工作,探索關於居住權與土地使用的本質及藍圖。

本檔展覽再度邀請「2021年文化平權駐村計畫」藝術家林耕舞、柯瑜綉、廖芸婕與薛祖杰,藉由不同面向的工作坊、田野調查與研究,匯集群眾的經驗故事,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提出反思與期盼。